1.皮肤过敏药注意那几点?
对于以氯苯那敏(扑尔敏)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类药物,虽然它们普遍具有疗效好、价格低的优势,但其不良反应也较为明显,服药后大多会出现困倦、乏力、头晕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。因此,刘琳琳医生提醒人们:驾驶员、高空作业人员、操作机器的人以及学生,最好不用或少用这类药,以免发生意外或影响工作、学习。
另外,这类药物还有可能引起粘膜干燥、瞳孔散大,所以有青光眼的人要慎用,尤其是赛庚定药,对于青光眼病人是禁止使用的。这类药物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,如对肝、肾功能的损害、引起药疹以及白细胞减少等。
目前很多皮肤过敏患者对以阿司咪唑(息思敏)为代表的新一代抗组胺药物青睐有加,因为它比第一代抗组胺类药物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,几乎不会出现困倦、头晕、粘膜干燥及瞳孔散大等问题,副作用也明显减少。但是,这一类药物大多价格偏高,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,如果长期用药会有很大的负担。而以西咪替丁为代表的H2受体阻断剂对肝、肾功能较差的人要忌用。另外,这类药物还会引起疲乏、头痛、眩晕以及腹泻、便秘等胃肠道反应。尤其西咪替丁,它除了有抗过敏作用以外,还具有拮抗雄性激素的作用,男性长期服用会引起乳房发育、精子减少、性欲降低,但停药后可以恢复。因此男性病人应尽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。
皮质类固醇激素也是应用广泛的抗过敏药物,疗效显著,但无论内用还是外用,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,它的副作用会逐渐暴露出来。刘琳琳医生告诉记者,皮质激素长时间应用的副作用有:感染、诱发糖尿病、血压升高、骨质疏松、消化道溃疡加重或穿孔或出血,甚至可能出现精神异常等。长期外搽还会造成皮肤色素沉着、萎缩、多毛等病变。因此是否选择及如何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,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指导,既不可滥用,又不可盲目地拒绝使用,更不要在治疗过程中擅自停用。
2.抗过敏药的注意事项
孕妇用过敏药须谨慎
在抗过敏药中,葡萄糖酸钙一般对胎儿无不良影响,但抗组胺类过敏药使用时就要慎重。有一类抗组胺药称为哌嗪类H1受体阻断药,如氯苯甲嗪,在试验中被发现对动物有致畸作用,为了慎重起见,准妈妈,尤其是怀孕前3月内的孕妇最好不要使用。至于其他类抗组胺药,如吩噻嗪类及二醇胺类抗组胺药(如非那根、扑尔敏等),一般对胎儿无明显影响,都可放心使用。
抗过敏用药需注意三点
近年来,随着社会压力、环境、气候等变化,患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多了,随之而来,市场上的抗过敏的药多了,选择的余地也大了。
于是,患者常自行购买抗过敏药治疗,有时,的确能够起到一定治疗效果。但有时则药不对症,不仅无法治愈疾病,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。要谨慎使用抗过敏药,并关注以下三方面。
病程不同,用药不同
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有其自身的抗过敏机制和特性,治疗的侧重点各不相同。比如,急性发作的过敏性疾病应选择起效快的抗过敏药,如异丙嗪。慢性、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,因治疗时间相对较长,应选用无嗜睡作用,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,如氯雷他定、咪唑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。
在治疗慢性、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时,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过敏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,但一定要咨询医生,合理用药。值得一提的是,需要长期联合用药的患者,在病情稳定、症状控制后不宜立即停用所有药物,否则容易复发。这时,应该依次停用一种药物,间断用药,直至全部停用,或用清热解毒中药,也能起到一定抗过敏作用,并逐渐停药,这样也可以减少疾病复发。
用了抗过敏药,仍须警惕过敏反应
引起过敏反应的不仅有种类繁多的化学活性介质,而且其过程也极为复杂,受到如抗原性质、抗体和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,但抗过敏药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,或只能阻止某些化学介质的释放,而不能阻止所有化学介质的释放。有时服用抗过敏药如扑尔敏、异丙嗪、苯海拉明等后,过敏反应仍然可以发生。
因此,服用抗过敏药前,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,尤其要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证。服药后,仔细观察自己的症状有无变化,一旦发现药物无效,甚至症状加重,立刻停药,应立即到医院就诊,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其他抗过敏药治疗。以后,须禁用曾引起过敏反应的抗过敏药。
抗过敏药的“耐药性”
如果患者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抗过敏药,会致药效下降,或不能起到抗过敏作用,则说明即该药产生了“耐药性”。因此,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抗过敏药,一般在服药三个月后,要换一种抗过敏药继续治疗。也可以采用中医药疗法,如中草药、针灸等配合治疗,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不懂就问网 » 吃过敏药时注意事项(皮肤过敏药注意那几点?)